李世民的军事能力有多恐怖?(雄文)

发布日期:2024-09-19 17:16

来源类型:中国日报网 | 作者:知英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澳门天天彩资料正版免费特色快8】【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2024年新奥门王中王结果】【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澳门正版资料大全有哪些】

李世民真正最恐怖的地方,是他创造战机的能力:每一次都能让敌人在自己所决定的时间和地点来与自己决战,然后一击制胜。


这便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奥义。


道理说多了都像废话,还是多看实际战例吧!



01


大多数人想象中的洛阳虎牢之战是这样的:



实际上的洛阳之战(注:未包含虎牢之战)是这样的:


图中红色据点为唐朝所有,黑色为王世充所有。画圈据点表示望风归降的州县


开了全图之后有没有感觉?


世民遣行军总管史万宝自宜阳南据龙门,将军刘德威自太行东围河内,上谷公王君廓自洛口断其饷道,怀州总管黄君汉自河阴攻回洛城;大军屯于北邙,连营以逼之。——《资治通鉴•唐纪四》


将地图总结成文字是这样的(方便起见,已在图中标出各路将领的起始位置,日期皆为农历):


  •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21日(壬午),秦王大军抵达新安;
  • 七月29日(己丑次日),李世民步骑五万平推至慈涧;
  • 八月14日(甲辰),黄君汉以舟师袭破回洛城,断河阳(孟州市)南桥;
  • 八月25日(乙卯),刘德威自太行山围攻河内(沁阳市),入其外郭,下其堡聚;
  • 九月13日(癸酉),史万宝攻下洛阳城南甘泉宫;
  • 九月17日(丁丑),王君廓攻克嵩山轘辕关,占领罗川出山口(今坞罗水库),并于缑氏镇击沉王世充米船三十艘;
  • 同月,王君廓循地至管城(今郑州),王世充尉州剌史时德睿以所部杞、夏、陈、洧、许、颍、尉七州降唐;
  • 十月9日(戊戌),回洛东城投降,唐军彻底占领孟津渡口和回洛仓;
  • 十月15日(甲辰),罗士信攻克涧河西北上游千金堡水库;
  • 十月21日(庚戌),王世充管州总管杨庆投降,李世民命李世勣东出轘辕关带兵接应;
  • 十月27日(丙辰),李世勣击败王玄应、占领管州(郑州),副将郭孝恪说降前瓦岗将领荥州(荥阳)刺史魏陆、汴州(开封)刺史王要汉,控制通济渠,王世充东道粮运自是而绝;
  • 武德四年(621年)正月23日(辛巳),王世充梁州(商丘市)总管程嘉会率所部来降,杜伏威遣将协助唐军攻克梁州;
  • 2月3日(辛卯)左右,李世民遣将李君羡截杀王玄应粮队,斩俘数千,王玄应仅以身免;
  • 二月13日(辛丑),李世民移营青城宫(榖城山瀍河源头附近),于北邙山大破王世充主力,斩俘七千,进营洛阳城下;
  • 二月22日(庚戌),王世充侄王泰弃河阳而走,王君廓追败单雄信于洛口(仓);
  • 二月27日(乙卯),怀州刺史陆宗善举城投降;
  • 二月30日(戊午),王世充虎牢关守将沈悦向李世勣秘密请降,李世勣、王君廓自荥阳、洛口东西夹击占领虎牢关。


李世民在洛阳城下,用了八个月,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控制了伊洛盆地周边的全部要塞,截了三次粮运,占了两个粮仓,还顺便占了三个水库。


这种“从整个防御体系入手,破其要塞,以点带面”的指挥思路,算不算得上是“教科书般的进攻作战典范”呢?


布局伊始,李世民兵分五路,加上开辟豫东战场之后(第二阶段)分出去的李世勣,共计六路军队,有正面对决,有江湖游说,有伺机截杀,全部如臂使指无一失手。


这种控局与统御能力,又是什么级别的呢?


“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孙子兵法·军争》


然而你以为这就完了?


如果这样的话,那就不用画上面那张分阶段图了。



02


说完了地利,我们来讲人和。



就在上图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粉色红色、没有紫色)之间,唐军内部发生了因为洛阳城久攻不下而产生的“班师之议”。


秦王世民围洛阳宫城,城中守御甚严,大砲飞石重五十斤,掷二百步,八弓弩箭如车辐,镞如巨斧,射五百步。世民四面攻之,昼夜不息,旬馀不克。城中欲翻城者凡十三辈,皆不果发而死。唐将士皆疲弊思归,总管刘弘基等请班师。——《资治通鉴·唐纪四》


现在我们再结合上面的复盘,来看看发生“退兵之议”后继续执行第三阶段任务的将领都有谁:


  • 王泰弃守河阳后乘势拿下洛口——王君廓;
  • 率军包围怀州半年、失去河阳犄角后逼其投降——刘德威;
  • 东西夹击拿下虎牢关——李世勣、王君廓;
  • 可以再加两位:后来窦建德西援洛阳,李世民召集将佐商议时,提出“宜据武牢之险以拒之,伺间而动”的是谁呢?——李世勣的副将郭孝恪,和秦府记室薛收。


看出什么没有?


坚持东进的,几乎清一色的前瓦岗(薛收虽然是文官,但也出身前北齐文林馆);而主张退兵的,则都是关中出身的早年旧将。


这并不是巧合。


对于关陇旧人们来说,退回去从长计议,依然是关中的主人;


然而对于关东瓦岗们来说,只有拿下了洛阳,回去才有分蛋糕的资格,否则永远寄人篱下。


李世民敢于作出继续围困洛阳的决定,绝不仅仅只靠“洛阳未破,师必不还,敢言班师者斩”的决断;


他靠的,是对自己“分兵豫东合围洛阳”这一战略布局的信心,和那些愿意协助他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人。


现在经常有人说,唐朝打天下靠的都是关陇集团,并且因为出身贵族自然容易团结下属——唐朝建立时距离南北朝结束不过30年,就冲统一进程中这“东边要打西边要撤”的架势,统帅换成他人别说分进合击各取所长了,不内讧就谢天谢地了。


另外,说到山头之争,其实唐军此次东征出发后不久就爆发过一起内部冲突,即屈突通、殷开山两位老将因为“刘武周降将皆叛”而私绑尉迟敬德一事。


可李世民是怎么做的呢?


他以理说服了屈突通殷开山,又以义收服了尉迟敬德:


刘武周降将寻相等多叛去。诸将疑尉迟敬德,囚之军中。行台左仆射屈突通、尚书殷开山言于世民曰:“敬德骁勇绝伦,今既囚之,心必怨望,留之恐为后患,不如遂杀之。”世民曰:“不然。敬德若叛,岂在寻相之后邪!”遽命释之,引入卧内,赐之金,曰:“丈夫意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吾终不信谗言以害忠良,公宜体之。必欲去者,以此金相资,表一时共事之情也。”——《资治通鉴·唐纪四》


要知道,殷开山和尉迟敬德不到一年之前还在美良川交过手,此时尉迟敬德投唐仅仅四个月,彼此之间难免依旧怀着怨气。


李世民处理得如此自然而然,愣是把一个老资格vs新加盟势力之间的山头之争变成了一个义薄云天的故事,把身份来历各不相同的麾下将领变成了齐力断金的唐军。


或许有人觉得,花这么大篇幅来讲李世民如何用人好像跟军事才能没关系嘛?


这么想你就错了。


军事家实现战略意图需要尽可能争取更多资源的支撑,而人才是最大的资源,得天下者无一不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


而且在这一点上李世民的作风是一致的,无论对战场降将、隐太子旧部还是内附的藩夷都是如此。


有人说李世民登基之后重用前东宫僚属是为了立牌坊,有些狭隘了。



03


如果对李世民这种“先围后歼”的手笔不够了解(甚至有所质疑)的话,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唐灭东突厥之战。



诏并州都督李世勣出通漠道,李靖出定襄道,左武卫大将军柴绍出金河道,灵州大都督任城王(李)道宗出大同道,幽州都督卫孝节出恒安道,营州都督薛万淑出畅武道,凡六总管,师十余万,皆授靖节度以讨之。——《新唐书·突厥上》


【注:《旧唐书》畅武道行军总管作“薛万彻”应为笔误,此处以《新唐书》为准,后文有分析。】


提到唐灭突厥之战,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李靖三千骁骑进击定襄,二百轻兵直逼牙帐,“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实际上,在李靖发动奇袭之前,唐朝方面六路大军早已沿着整个北方防线布好了“扇面形”火力网,就等着颉利来扑了。


然而你以为这就完了?


从渭水之盟到生擒颉利,三年半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是这样的:


  • 武德九年八月李世民登基,拜李世勣为并州都督,镇太原;李靖调入中央担任刑部尚书。
    【贞观元年】
  • 拜张公谨为代州都督,置屯田以备军需,前后上书建言十余事,并被采纳。[19]张俭为朔州刺史,拒绝颉利索求,广营屯田,岁收十万斛,丰富储粮安养百姓,太宗闻而嘉之。
  • 五月14日(乙丑)原刘武周妹婿苑君璋以恒安(今大同市)来降,拜隰州都督、芮国公。[21]
  • 同年,阴山以北薛延陀、回纥、拔也古等部相继背叛颉利,幽州之北奚、霫诸部归附唐朝。
    【贞观二年】
  • 正月22日(庚午),刑部尚书李靖以本官兼检校中书令。
  • 二月9日(丙戌),靺鞨内属。
  • 四月11日(丁亥),突利可汗因丢失部众、又败于薛延陀,遭颉利囚挞,遣使求救于唐。太宗诏令将军秦武通以并州兵马应接。
  • 四月20日(丙申),契丹酋长摩会率部落来降,颉利遣使请求以其中原傀儡梁师都交换契丹,遭到太宗拒绝。
  • 四月26日(壬寅),柴绍、薛万均等击退突厥援军,灭梁师都,收复朔方,置夏州(今陕西省靖边县)。
  • 九月29日(壬申),以司农卿(前并州大都督府长史)窦静为夏州都督。窦静上任后暗中探敌虚实,令人离间其部落,郁射设所部郁孤尼等九部俟斤并率众归款,太宗大为嘉奖。
  • 以右领军将军(原秦王府护军)薛万淑为东夷校尉,镇黄龙(今辽宁省朝阳市)。薛万淑派遣契丹首领游说东北诸部落,威灵、奚、霫、室韦等十馀部皆来降附,太宗下玺书褒奖。
  • 同年,漠北诸部独立,推薛延陀夷男为主,建牙于大漠之郁督军山下。太宗遣游击将军乔师望册拜夷男为真珠毘伽可汗,以图颉利。[30]
    【贞观三年】
  • 二月6日(戊寅),房玄龄、杜如晦出任尚书省左、右仆射,李靖成为兵部尚书。
  • 八月8日(丙子),薛延陀毘伽可汗夷男遣其弟统特勒入贡。太宗厚加抚接,赐以宝刀及宝鞭,夷男甚喜。
  • 八月19日(丁亥)左右,代州都督张公谨上《言突厥可取之状》六条。[33]太宗始命李靖为代州道行军总管,张公谨为副,屯马邑以伐突厥。
  • 十一月4日(辛丑),突厥数千骑、辎重万余入侵肃州(河西走廊西段,今酒泉市),欲南连吐谷浑。肃州刺史公孙武达率二千人与敌交战,败之于张掖河。
  • 十一月23日(庚申),六道行军总管出征,对突厥发起决战。
  • 十二月2日(戊辰),突利可汗入朝;22日(戊子),唐太宗宴突利及群臣三品以上於中华殿。


【贞观四年】


  • 正月9日(乙亥),李靖大破突厥,获隋皇后萧氏及炀帝之孙正道,送至京师。
  • 二月8日(甲辰),又破突厥于阴山,颉利可汗轻骑远遁。
  • 三月15日(庚辰),李道宗所部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生擒颉利可汗,献于京师。


如果说,李靖“敢与游牧民族拼骑兵机动性”体现了指挥官的战术自信,那么,李世民的这套操作,简直就是开发者对普通玩家的碾压。


“我所以不战者,即位日浅,为国之道,安静为务。一与虏战,必有死伤;又匈虏一败,或当惧而修德,结怨于我,为患不细。我今卷甲韬戈,陷以玉帛,顽虏骄恣,必自此始,破亡之渐,其在兹乎!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也!”——李世民


有的人说,突厥是因为雪灾自爆的——没错,但是,“抓住一个机会就能A上去要你命”这种级别的组织与响应能力又是什么水平呢?


要知道,贞观前三年,唐朝方面也面临着“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的困难,然而李世民依旧证明了他还是那个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天策上将。


就说上面出现了好几次的那个突利可汗,是在什么时候布下的棋子呢?


答案竟然是武德七年突厥自关中南下、秦王李世民 “谏阻迁都”的那一次:


是时,颉利、突利二可汗举国入寇,连营南上,秦王世民引兵拒之。会关中久雨,粮运阻绝,士卒疲于征役,器械顿弊,朝廷及军中咸以为忧。


…世民乃帅骑驰诣虏陈,告之曰:“我秦王也,可汗能斗,独出与我斗;若以众来,我直以此百骑相当耳!”颉利不之测,笑而不应。世民又前,遣骑告突利曰:“尔往与我盟,有急相救;今乃引兵相攻,何无香火之情也!”突利亦不应。


世民又前,将渡沟水,颉利见世民轻出,又闻香火之言,疑突利与世民有谋,乃遣止世民曰:“王不须渡,我无他意,更欲与王申固盟约耳。”乃引兵稍却。


——《资治通鉴•唐纪七》


突利可汗(阿史那什钵苾)是始毕可汗的嫡子,由于始毕可汗去世时什钵苾年纪太小不能服众,才先后推举了处罗和颉利两位可汗。


李世民利用颉利对突利的猜忌,施以反间,使得突厥大军无心恋战而去,还顺便认了个香火兄弟。


所以说“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是不会错的,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呢!


【另注:小秦王在西突厥也拜了个把兄弟,可惜贞观初西突厥内乱自顾不暇,没用上。】


于是问题又来了:


就上面提到的贞观前三年的准备工作,有多少分化、招降、刺探敌情的成果是依靠边区将领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而取得的呢?


唐文宗时,李靖的后人向朝廷上交了当年李世民写给李靖的手诏,其中有这样一句:


“兵事节度皆付公,吾不从中治也。“——《新唐书·李靖传》


这份胸襟与气魄,非真知兵者不能为也。



03


我们再来看柏壁之战。


虽然前文说洛阳之战是“教科书般的典范”,但我始终认为,李世民将他的“控局”水平发挥得最出彩的一战,是柏壁之战。


如果说洛阳之战控制要塞、以点带面的手笔体现了李世民的格局感,那么柏壁之战则集中体现了他身为军事家的另一项必备技能——节奏感。


之所以这么说,因为洛阳之战一开始就是李世民在布局(武德元年平定薛仁果后,李世民就受封“陕东道行台,东讨诸府兵并受节度”);


但是,柏壁之战由于武德二年的前期指挥失误,到李世民接手时,局面是这样的:


  • 三月,刘武周、宋金刚引兵二万,并突厥之众,依次攻陷榆次、平遥、介休,包围太原;离石乡豪刘季真杀刺史王俭,归附刘武周;
  • 六月10日(丁未),太常卿李仲文、左武卫大将军姜宝谊率领的唐关中援军在雀鼠谷全军覆没,主帅双双被俘,李渊任命裴寂为晋州道行军总管;
  • 九月12日(丁丑),裴寂大败于度索原(介休),部队亡失略尽,姜宝谊二次被俘后身亡,裴寂南退至晋州(临汾市);
  • 九月16日(辛巳),李元吉弃城逃跑,太原沦陷;
  • 十月初,宋金刚攻陷晋州(临汾市),守将刘弘基被俘,裴寂继续南撤至虞、泰二州(今运城市区、河津市)一带;
  • 宋金刚进围绛州,攻陷龙门(河津市),县令杨太宝阵亡;后因绛州坚守不下,转头攻下浍州(翼城县);
  • 裴寂来到运城地区后,焚民积蓄,驱民入城堡;夏县吕崇茂、虞州(运城盐湖区)何小董、前隋河东(永济市)守将王行本等举兵响应刘武周。李渊命永安王李孝基、陕州总管于筠等援救夏县,后战败被俘。

还是来张图来感受一下:

蓝色为刘武周宋金刚阵线


至此,唐朝在山西的原势力范围除了浩州(汾阳市)、绛州(新绛县)仍在依山固守外,其余尽皆落入刘武周之手。


面对此情,李渊下诏:


“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已”。


然后,李世民主动请缨,“愿假精兵三万“,收复唐朝的龙兴之地。


十月20日(乙卯),李渊亲至长春宫为李世民送行。


十一月14日(己卯),李世民自龙门踏坚冰渡过黄河,屯于柏壁(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万安镇柏壁村),“柏壁之战”正式打响。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有部分人看到史书记载“上悉发关中兵以益世民所统”,就认为李世民此战是精锐尽出,以多打少——这个么,危机时刻说“能拿的都拿出来了”体现的是一种窘迫而不是炫富,这是基本的汉语阅读理解范畴。先前唐朝已经损失掉了四批援军,统统不是全军覆没就是主帅被俘,其中后两批还是从河南调过去的,可想而知此时长安还能掏出多少家底。】


那么李世民是怎样扭转局势的呢?


说复杂也不复杂,其实就是两步:


  1. 找回节奏,遏制对方连续得分的势头;
  2. 待局面稳定后,找机会反攻。


先来说1:


我们来好好总结一下:唐军为什么会在山西节节败退?


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被动。


此前唐朝对付刘武周,采取的是一种完全“被动防守”的策略,刘武周打到哪就把援军怼到哪,企图“用战术上的努力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实则永远落后对手好几拍,不知不觉就陷入了对手的节奏,让对手越打越顺,“节节败退”也就变得不可避免。


而李世民接手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 首先,找地方安顿下来:柏壁前临稷王山,背靠浍水,安全性和便利性都没问题,非常适合长期驻扎——安顿好了以后“休兵秣马,唯令偏裨乘间抄掠,大军坚壁不战”,不给宋金刚乘胜快攻的机会。
  • 此时,前文提到的永安王李孝基、陕州总管于筠等人在夏县战败,由宋金刚部将尉迟敬德(!)、寻相押解回浍州——李世民派行台兵部尚书殷开山(并卫孝节、秦武通等)、马军总管秦叔宝伏兵于敌军回程路上的美良川(今闻喜县裴社乡),半路杀出大破敌军,斩首二千余级。
  • 不久后,尉迟敬德、寻相又引精骑增援蒲坂,李世民得到消息后,自领步骑三千,从山间小道趁夜直扑安邑,扑了尉迟敬德寻相一个全军覆没,仅以身免。


看到没有?李世民出手,都是事先预判,抢在敌人前面,用了两次伏击,就改变了被敌人牵着鼻子走的局面,成功地把战场节奏找了回来。


你可以说他是天才,每次都能预判得这么准;也可以说他是勤奋,毕竟这些预判都是靠亲自侦查屡次遇险才换来的。


然后次年正月14日(戊寅),秦武通顺势南下收复了蒲坂。


@地图帝


此图也可看出宋金刚最盛时期推进到了哪里,李渊想要“放弃河东谨守关西”是真心还是激将法。


李世民来到山西,只用了一个半月,就夺回了运城盆地(古称河东地区)的控制权,牢牢地卡住了这一关中政权传统屏障。


此后宋金刚再没能南下一步。


这就叫控局。


此时,有意思的一幕又出现了:


美良川、安邑两次取胜后,唐军士气空前高涨,出现了“诸将咸请与战”的局面。


然而这一次,李世民却驳回了诸将的请求,认为时机未到,不宜速战。


当唐朝上下无计可施认为应该退守关中的时候,李世民主动站出来说要收复失地;


当唐军将领都认为可以发动反攻的时候,李世民却认为相持还需要继续。


事实证明,军事家的价值总是在这些“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情况下体现出来的。


我们来看李世民本人是如何讲吧:


金刚悬军深入,精兵猛将,咸聚于是;武周据太原,倚金刚为擀蔽。金刚军无蓄积,以虏掠为资,利在速战。我闭营养锐以挫其锋,分兵汾隰冲其心腹,彼粮尽计穷,自当遁走。当待此机,未宜速战。——《资治通鉴·唐纪四》


这段话掰开来是这样的:


  • 首先是这句 “金刚悬军深入,精兵猛将,咸聚于是;武周据太原,倚金刚为擀蔽”——李世民非常非常清楚,先前两次伏击取胜,只是打击了敌人的气焰,并没有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现在的情况依然是宋金刚有兵,刘武周有城(按李渊的说法太原“强兵数万,食支十年”,是非常稳固的补给基地),连在一起互为倚仗,这是对手的优势;
  • 但是,宋金刚“悬军深入”,补给线过长,甚至要靠抢掠来维持生计——这是对手的劣势;
  • 然后引出了最关键的针对性策略——“我闭营养锐以挫其锋,分兵汾隰冲其心腹”:不要去跟对手速战速决硬碰硬,而是要针对他们的弱点,分兵去偷他们后场(就是前面小标题说的“待局面稳定后,寻找机会反攻”),切断他们的联系,变成宋金刚有兵无粮,刘武周有城无军;
  • 到了那个时候,敌人“粮尽计穷”,不用我们动手他们自己就会走了——这是整个下一阶段行动的目标。


短短一段话,现状分析,优劣对比,针对策略,预期目标全都涵盖了。


所以为什么说李世民是“控局”的高手,他每一次行动都是建立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之上,为全局服务,透着一股与他实际年龄极不相符的成熟。


说李世民“变态”也就是体现在这里吧。


如果有人只看到“彼粮尽计穷,自当遁走”就认定“李世民只会把敌人耗走”,那就实在是太遗憾了。


现在我们来看看怎么个“分兵汾隰,冲其心腹”法:


上文提到,当初刘武周宋金刚顺着汾水河谷哗啦啦地一路南下的时候,是不是还有两座山城没啃下来的?


在哪里呢?


汾河中上游、背靠吕梁山的浩州(隋称西河郡,后改为汾州);以及,吕梁山南麓、现在唐军所驻扎的绛州。


如图所示:


对于这一步军事行动,史书上的记载非常简单:


於是遣刘弘基、张纶进逼西河,而晋浍城堡并来归附,贼转输路绝。——《册府元龟·帝王部·谋略》


从太宗屯于柏壁,率兵二千自隰州趋西河,断贼归路。——《旧唐书·刘弘基传》


这一行动的结果,是刘弘基碰到了“贼锋甚劲,弘基坚壁不能进”的境况。


但要说刘弘基就此失败了那也不至于,他的任务更多是牵制敌军、与浩州形成犄角之势。


并且保留了有生力量,后来在追击阶段有力接应了李世民,好的军事部署都应保留一定的灵活性…


因为张纶最终成功抵达了浩州,与浩州守将李仲文(就是半年前增援太原被俘又逃出来那位)、刺史刘瞻兵合一处。


就这样,整个一月、二月,柏壁唐军都没有大的战斗。


期间刘武周试图分兵攻打潞州,被此前李渊调来的屯卫将军王行敏打退。


到了三月,战局终于出现了唐军期待中的变化:


  • 三月21日(甲申),行军副总管张伦(不知是为“张纶”的笔误还是另有其人)败刘武周于浩州,俘斩千余人;
  • 三月22日(乙酉),李仲文、张纶引兵收复石州(离石县);
  • 此时,刘武周因屡攻浩州不胜,遣将黄子英护送粮道,被唐骠骑将军、浩州道行军总管张德政斩获,虏其众;
  • 四月14日(丁未),宋金刚因缺粮而不得不向北撤退。


刘武周宋金刚的“绝食之路”就讲到这里。



04


【接下来一段长篇大论,不感兴趣者可以直接跳过去找下一张图,保证不影响完整性!但我依旧希望有人能不吝时间看下去,因为历史的实感是靠细节体现出来的,只有读懂了细节才能准确认知一个历史人物到底变态在哪里。】


李世民之所以在柏壁一屯就是五个月,当然肯定不是坐等敌人自己走掉,从军事角度来讲,山西地理整体呈“北高南低”的态势,当初宋金刚一路南侵,是顺势俯冲外加借助裴寂的重大失误;


而现在唐军想要推回去,是在敌人全副武装的状态下逆势仰攻。


如果真要逆着两山之间的汾水河谷一个钉子一个钉子地敲,那就真的先把自己敲死了。


况且,说到屯驻,在李世民刚刚接手山西战局渡河屯柏壁的那个时候,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三年十二月,帝趋龙门关,履冰而渡进,屯柏壁。於时大乱之后,未有仓储,自河以东,人情骚扰,各入城壁,莫有固志,军资粮食,征税无所。帝乃出教,示其祸福,令之所及,争来归款,自近至远,投附日多。然后渐收其粮,以济军事,诸将咸悦。——《册府元龟·帝王部·功业》(并《资治通鉴·唐纪四》)


这段原文比较通俗就不翻译了。


要不是李世民自带“政工动员挂”,还没等耗走敌人呢,自己就得先走了…


但是讲这段的重点,不是为了追究唐朝“后勤人员”的责任,而是想说明,前线与后方是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


请注意:上文引述的讲到宋金刚撤走的史书原文,是“而晋浍城堡并来归附,贼转输路绝”。


从这儿看,李世民屯驻柏壁期间绝不仅仅是”就地收粮“这么简单,而是要通过征粮这个动作,重建唐朝在河东地区因战败而几近崩溃的行政体系。


尤其是争取”坞堡豪强”这些有粮有人有据点的当地势力,一块来挤压宋金刚的生存空间。


从这个角度讲,李世民 “善于对峙”甚至超越了纯军事范畴,是一种军政一体的手段,本质是利用前线驻军的时机重新掌握基层乡村社会,实现对所占领地区的秩序重建。


这是李世民操盘布局游刃有余的体现,也是他日后成为一代政治家的缩影。


政治能力是走基层锻炼出来的,那些认为“李世民只会打打杀杀、不如端坐后方的皇帝太子懂治国,全靠当上皇帝之后谏臣规劝恶补”的论调,我只能说一句,此自古文人空谈之语耳。


至于李世民就地征粮为何如此有成效我们也不必太过惊讶,按照现存记载,秦王麾下至少有这些人是非常熟悉当地事务的。


比如,内营总管李安远。


隋末曾为正平县令数年,太原起兵时“举全邑而会兵机”成为李世民右都督府统军,而正平县正是柏壁所在绛州(隋称绛郡)的州治;


再如,前文提到过的薛收,与侄薛元敬皆为秦府幕僚,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河东坞堡豪强薛氏族人;


还有长孙操,唐朝建立后即检校虞州刺史,“从秦王征讨,常侍旁与闻密谋”,而虞州正是运城盆地最大的粮仓(也是之前被裴寂骚扰最严重的一个),可见李世民对长孙操的器重确有缘故。


既然又说到了用人,那就再说说在接下来“分兵汾隰,冲其心腹”的行动中,李世民为什么选中了刘弘基、张纶二人呢?


还是要看一下这二人的履历:


刘弘基是李唐晋阳起兵时的六大统军之一,曾与李世民“出则连骑,入同卧起”,当初义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的时候,就是刘弘基与左统军王长谐率领六千步骑“自梁山(壶口)先渡,营于河西以待大军”;


而张纶呢,当初李家父子率领主力沿着大道(汾水河谷)南下的同时,张纶在吕梁山中自离石道徇下了龙泉(隰县)、文城(吉县)等郡,为唐军西进扫清了可能存在的隐患,从地图上看,柏壁之战时张纶北上援助浩州、收复离石恰好是把这条路反着走了一遍(这里要说一句:李世民真的很善于学习,可惜李渊自己却只顾着硬怼宋金刚,把这条路给忘了)。


然后请迅速回顾上文——我们再来看看:


在柏壁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李安远刘弘基,换到洛阳之战是什么表现呢?


劝班师。


相反,在洛阳之战时率领百骑东出轘辕关、几乎凭一己之力说降了荥汴一带、截断了王世充东道粮运的李世勣,在柏壁之战中又是什么表现呢?


全程透明~


只是在最后已经消灭了宋金刚主力、攻打介休城的时候才与秦叔宝程咬金一起当了一把坚兵。


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是他们突然“人设变异”了么?


当然不是,因为这才是真实的古代战争。


再好的战略和战术构想,也需要合适的人去完成它,李安远刘弘基不是豫东瓦岗扛把子,李世勣也没有去过山西,到了不熟悉的战场,自然发挥不出最大的价值。


农耕时代人与土地是不可分割的,对乡土势力的利用尤为重要。


那么问题来了:能够统帅他们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李世民,又是什么水平呢?



05


【敲黑板,主线回来了!!!】


柏壁之战,实际上是“柏壁无战事”,大大小小的战斗没有一场发生在柏壁,只是因为李世民一直驻扎在这里而已。


但是,如果仅仅是以上这些,还不能叫“会控制节奏”,只能叫“用兵比较谨慎”。


真正的柏壁之战,在宋金刚撤退之后,才刚刚开始。


接下来,李世民开启了他一生中,最硬核的反击。



好好感受一下上面这张图就够了。


这场风卷残云气贯山河的追击,让前文所有的剖析复盘都变成了废话,后人提起柏壁之战,只记住了“秦王不食者二日,不解甲三日矣”。


整个柏壁之战,李世民与宋金刚相持了五个月,最后的反攻却只用了十五天(考虑到古代奏报“追得越远延迟越多”的特点,实际上只用了10天左右)。


如此大开大合的手笔,用“动若处子,脱若动兔”来形容亦不能及,若不是真的打了出来,恐怕连写书人都没有这样的想象力吧?


因此说,柏壁之战是将李世民“控局”能力体现得最彻底的一战。


难知如阴,动若雷霆,谋定时的沉稳缜密,后动时的果敢决绝,两种看似完全不同的作风,在李世民的身上竟能如此浑然一体,仿佛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的。


这一战后,唐军中诞生了一首歌,叫做《秦王破阵乐》;


李世民的身边,也从此多了一位传奇大将,叫做尉迟敬德。


这一年李世民二十一岁。

王立新:

2秒前:於时大乱之后,未有仓储,自河以东,人情骚扰,各入城壁,莫有固志,军资粮食,征税无所。

Zumwalt:

8秒前:然后,李世民主动请缨,“愿假精兵三万“,收复唐朝的龙兴之地。

卡塔琳娜·舒特勒:

6秒前:李世民处理得如此自然而然,愣是把一个老资格vs新加盟势力之间的山头之争变成了一个义薄云天的故事,把身份来历各不相同的麾下将领变成了齐力断金的唐军。

스즈카와:

4秒前: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是他们突然“人设变异”了么?